东方今报: 小伙催生苏州现代私塾

小伙催生苏州现代私塾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时间:2005-12-12 3:24:59 来源:东方今报 特稿主笔 苏良 文/图
 
 

付奇在自己的私塾里

  12月6日,初冬的苏州,阳光明媚。这天,苏州沧浪区政协的11个委员,集体参观了坐落在小院里的复兴私塾。
  一个小伙子,向委员们提交了《家学兴,国运旺》一文,并慷慨陈词:私塾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精华!委员们也当场肯定: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,现代私塾弥补了当前教育的不足,是一项公益事业。而这些委员在参观后也当即表示,将向政府提案,大力发展私塾教育 。
  在此之前,新华社、中新社、中央电视台、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等境内外媒体,相继报道了苏州的现代私塾现象。
  其间,一些放弃工作,自设讲堂联合教授孩子的家庭组织,也在频繁地与这家私塾进行亲切的交流。这些交流,都传递出一种知音相逢的温暖和欣慰。
  所有这些,都缘于这家私塾的创办人,一个名叫付奇的河南小伙儿,缘于他揣着一个梦想来到苏州,缘于他的不甘沉寂和一腔执著,缘于他为了创建私塾手捧长达44页的策划书不停地奔忙。

   ○●一个有思想有棱角的小伙儿
  付奇,来自孔子祖籍商丘夏邑,父母均为普通农民。
  出生于1979年的他,毕业于河南大学。一副憨厚耿直的外表,朴素而传统的中式打扮,这就是他留给外人的第一印象。可从谈吐上,出口便能成章且言词犀利,使他的外貌和言语、穿着不能挂上钩。
  和其他孩子一样,付奇读完了《王二小放牛》和《猴子掰玉米》这些课文,不同的是他具有出色的文笔和非凡的见识。据他的父亲介绍:“两岁时,曾抱着他去听古书,这之间大约有一年的时间,之后一直到上学,他都特别喜欢古文,不但喜欢里面的故事,对那些简洁隽美的语言和表述方式,也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,小学的第一篇作文是《薛刚反唐》。”付奇肯定了父亲的做法:“那是我受过的最好的教育,而父亲是在不经意间启蒙我的。”
  谈起时下正盛的复兴国学风头以及中华古文化,他在不时肯定着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的渊源文化的同时,也夹杂了一些个人比较中性的尖锐评判。
  说起他和社会上对他的赞誉时,付奇称自己也很简单,也没什么作为和成就,只不过把有2500年历史的私塾重新定位,赋予了时代特色,系统地提出了“现代私塾”这个概念,而对于苏州的现代私塾,他只是起到了催生作用。这就是他,一个朴素外表下蕴涵着深刻思想,谦虚,同时也有些偏执的一个70年代末的小伙子。
  
 ○●不满现代教育的一次尝试
  付奇说之所以倡议兴办私塾,灵感来自于他目睹和经历了现代院校教育所存在的缺憾,也感受到了民间教育的暗潮涌动。将有组织性质的民间家庭教育上升到现代私塾的层面上来,只是他的一个提法,而能真正有目的地推进这一事业的兴盛,从而为所处的社会作出贡献,才是他的梦。
  接受采访时,说到现代的教育,付奇更是深有感触。他认为人才市场基本上不再看大学毕业证了,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。
  而有一次,来苏州不久的他在和一个老板聊天时,了解到该老板拒绝接受现代教育,准备自己请人教授孩子,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。
  几天后,深有感触的付奇,邀请外地诗词爱好者网友经波和薛言吉来到苏州,商量创办私塾的计划。
  付奇认为,以前在太湖漂流的渔船上都设有私塾。文风鼎盛的苏州,是才子的故乡。现在这里又落户了一些港台家庭,失落许久的私塾教育要重新引起重视,这里是最好的试验田。
  随后,小付系统地提出了私塾的发展规划,并给了这个即将诞生的文化团体一个准确的定位:苏州第一家现代私塾。
  而后来的努力,促成了他和朋友的第一家现代私塾——苏州菊斋私塾规模初具。
 
 ○●从“菊斋”到“复兴”一路艰辛
  为和朋友们一起筹办菊斋私塾,小付辞掉了图书公司总经理的工作。菊斋私塾公开后,立即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,一个月内,有关苏州现代私塾的新闻竟有两万多个。这时的付奇又在做另外一件事情:创办“复兴私塾”,并注册复兴私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。
  据付奇介绍,他想办第二个私塾的时候,已经身无分文。他拿着44页的策划书,跑了一个月,寻求支持。这期间,徐州的朋友给了他最基本的生活费用,一个老板提供了价值十几万元的红木家具供他无偿使用,一个白领替他交了3万元房租,甚至未曾谋面的天涯网友,也赞助了1000元港币。付奇说他凭的就是河南人的真诚和热情。
  2005年10月19号,复兴私塾在苏州双塔公园宣布开馆。一个老人的出现,震撼了所有的来客:章太炎的最后一个弟子、年近九旬的朱季海先生,被聘为复兴私塾名誉顾问。
  朱季海素有苏州三最之称:资格最老、学问最大、脾气最怪。这“三最”,在当今文化界,恐无有出其右者。据说,黄侃当年想一见同门朱季海,朱以二人皆恃才不见也罢为由拒见!黄侃至死引以为憾。然而,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,朱老却答应了河南小伙子的邀请,做私塾的名誉顾问,其中缘由,颇耐人寻味。当天的苏州媒体就报道了此事。
 
  ○●用现代私塾发扬渊源文化魅力
  复兴私塾上的第一节课,就来了4个小孩,来咨询、听课的家长更是络绎不绝。“教导孩子从传统中学习自强的力量、兼容的气度、灵变的智慧来医治当今社会的信仰空洞、观念扭曲、人文薄弱的弊病,是复兴私塾的主要方针。”这是付奇的宣言。
  在遵循“幼儿养性、童蒙养正、少年养志、成人养德”的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的前提下,复兴私塾提出经典教育从娃娃抓起, 即“诵读经典,熏沐往哲,涵泳时贤”,从而塑造儿童一生的优雅情怀。
  读经的支持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:中国五千年的文明,是用文言文记载的。不懂文言文,发扬传统,无从谈起。
  “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培养了大批的语文老师而不是国文老师。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拿着一篇本来很普通的白话文翻来覆去地讲。”付奇认为,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文章,就是因为这个,他们从小没一点国学根基,大学又去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,根本没有办法吸收。比如:鲁迅写了《祥林嫂》,某博士再写一篇论文《祥林嫂的内心世界》,这就是在制造垃圾。
  据悉,复兴私塾选用的是台湾王财贵教授编订的“中华经典诵读工程”的教材,涉及儒家经典的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属于诸子之学的《道德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,属于传统启蒙教育的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声律启蒙》等都在讲授之列。除文化课外,传统才艺:琴棋书画。
  为了说明传统教材的经典,小付拿出一本《龙文鞭影》说:这里的每句话都是一个典故或历史故事,包罗万象,并且很少有重复的字!小孩子读这样的韵文,背诵1000个字,就认识1000个字!这可以为以后创作诗文,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  小付很赞同王财贵的观点: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!谁教白话文,谁就是在浪费学生。这,也是付奇所以坚持现代私塾教育的根据。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的确含有不少应该抛弃的部分,但更多的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。因为,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,失去根的人,只能茫然地看着世界,不知所措。
 
 ○●以草根的力量挑战缺憾的现代教育
  付奇认为,人们对于现代教育的批评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、教材选用不当和课程设置不合理。比如,六岁之前,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,不让孩子识字。小学用了六年时间,学习了三十万字的庸俗教材,仅仅认识了2000个汉字。
  小付随后以一个两岁的孩子为例印证了上述观点,“我私塾里有个两岁的旁听生,他能背诵几十首唐诗、半部《论语》,整本《弟子规》”,“他还没出生的时候,母亲就给他胎教了,让他听这些传统经典。我们有那么多好的教材,干吗学小英、小华、小王的故事”!
  据了解,有关苏州私塾的报道里,有不少批评的声音,称国内目前传统国学风吹草动的现象和做法应该扬弃, “现代私塾”属于装模作样,甚至有人说是文化复辟。但也有人赞同,认为私塾也好,当代一些家长选择的家庭单独教育也好,是对于现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次“撞击”和促进。
  付奇则认为,挑剔传统经典,是需要极高文化修养的,不能人云亦云。一个从来没看过八股文的人,他说私塾是腐朽的八股,何必在意呢?当一个民族的主流媒体不能正确使用词汇的时候,私塾真的该复兴了。
  私塾的最大好处,就是教育的多元化和高度自由。孩子的教育权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,几个家长可以合起来请老师,也可以自己教。这是民间教育,其实这也是现代私塾的一种形式,目前这种现象不但很普遍并且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。在美国,这种家庭教育占了四分之一,不少家庭通过这种方式把孩子培养成材,甚至送进了名牌大学。
  付奇认为,这种需求,透射出了国家教育民间参与的一个信号,也映射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方向,是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与检讨,私塾复兴的意义不仅在于“撞击”,更主要的是促进。
 
 ○●用公司收入补贴私塾成立私塾联盟
  采访中付奇介绍,目前,全国有70多个城市出现了私塾教育。而弘扬国学,宣讲孔孟之道,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,以及高远的理想、宽大的胸怀、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这些私塾的生命力之所在。
  而他未来的设想,就是发展私塾联盟,在各大城市复制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。当记者问及是否考虑到郑州来办私塾时,付奇坦称当时没有在河南办,是他当时考虑到地域、生源、创办难度等多种因素和综合情况,才最终决定了在苏州创办。
  但他同时表示,中原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,中原大地名人辈出,可以说是古代的优秀文化培养了他们。中国的伦理框架和文化框架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。因此,作为河南人,他有责任为发扬传统文化做点贡献,如果有人愿意做,他全力配合。
  目前他的复兴私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已经注册下来,私塾联盟的网站也快做好了。与之配套的计划还有词曲创作、古琴销售、汉服研制等一系列的业务。“用公司赚的钱,来给私塾老师发工资。”小付解释说。

记者手记 
从澡盆中悉心捞我们的孩子

  采访中记者仔细翻了一下《龙文鞭影》,对其中的典故,确实知之甚少,虽然,记者当初也是毕业于中文系且主修汉语言文学的,这让记者再次体会到付奇们的苦心。
  而复兴私塾一个主讲老师告诉记者:大学里,能知道一半的都是好教授。而在古代,这是六岁之前的孩子学的!
  “中国经典诵读工程”的发起者之一南怀瑾先生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喻,说现在某些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好比给孩子洗澡后,因为洗澡水脏了,所以要倒掉洗澡水,但在倒水的时候,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了。从这里面,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学者,为了拯救国学的一番苦心,那么,面对孩子,我们该为这个“孩子”,还有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呢?
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确含有不少应该抛弃的部分,但也有很多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。正像付奇所说: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。
  那么,为了这根,为了咱们的孩子,咱们还能甘心让他们整天沉迷于他们懂都不懂、却经常挂在嘴边的《老鼠爱大米》这些在成人中也显得低级的民谣里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