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教育

孩子从一出生,就被灌输各种观念,大人们纷纷谈论对教育、文化、艺术、医疗、食物、服饰、居住、职业的看法,评价关于进步、发展、成功的标准,更有科学家、精英阶层、政客的不断引导,这些处世行为中的依据、诉求、评判标准,有多少是脱离实相的?即使部分有用,也需要个体在行进中自己领悟,这些能量信息才能与生命和谐相处。否则,对个体生命而言,即是多余的负担。

这些负担叠加成意识,投射在行为中,就是躁动、不安、致病的原因,表现为以自为是、固执多疑和贪名重利。由这样的起点确立的社会基础、理论和规则,发展出的学校、医院、企业和娱乐设施,进一步透支着未来。人类生命进化有数亿年的历史,也有着数亿年的负担。这才是现实愈加沉旧、难以革新的根本原因。

小说作者描写爱情故事,在受众心里埋下幻想、困惑和搅扰。失恋后的痛苦早已经存在,这是对意识的收集、储存和发挥。意识会成为现实。媒体发布负面消息,明星制造娱乐绯闻,歌手传播消极情绪,影视引导时尚观念,社会助长拜金主义,工厂生产碳酸饮料,女子无视衣着暴露,这些都在降低人类品质,给未来留下各种隐患。

多数人的大脑,念头都在持续闪现,难得几秒钟清净,这些有意无意接受的信息扰乱了内在的秩序,生活始终在比较、分析、评判、取舍中挣扎。


我们需要看清并革除这种障碍,才能真正的受教育。敞开心灵,才能领略经典。

孔子不是教育家,庄子也不是哲学家,王羲之不是书法家,李白不是诗人。这种称谓本身忽略了他们的整体修为、学习方式和成就环境,并给现在学子带来错误暗示:只要掌握某方面知识、技术,就能成才。有这样的认识,就有这样的后果。学校只能走在知识、训练的路上,重复和浪费。试卷考不出道德、情怀、责任和担当。

高能的生命之于文字,就是最好的文学,包含该有的思想、哲学、认知,那不是修辞和逻辑所致。这种表达本身揭示真理、真相。你看什么,就有什么。

高能的生命之于书法,体现秩序、审美,同构于周全的管理能力。而秩序也是音律内涵和天然关系。审美就是是非。

高能的生命,在不可言称的层面,必以诗意出现。诗是与存在的交流,是对最核心问题的领会。那里具有与现实最有价值的关联。

高能生命的状态,古称君子、圣贤、得道者。中国学问的基础,是由这些人确立,社会运作的背后,是真理的支撑。先人们表现在医卜星象、礼乐制度、人体经络、风俗通物中的智慧,依据着真实、伦理与自然,链接着宇宙能量,充满生机与活力,自然生长、变化、发展。

这是中国文化。从哪里知道,就能从哪里发挥作用。

中国文化在行进中,在修习、觉察、体悟中显现,在担当、进取、奉献中运用。

这种全然,怎么可能在书本中达成?


时下兴起读经之风,一些学堂甚至专为读经而设。读经自然甚好,提倡者功不可没。我们需要清楚的是,读书是对学习的窄化,读经是对读书的窄化,纯读经是对读经的窄化。把一本书读一百遍,然后背诵录像,只此一举,便百功俱废。学习变成了任务,学习者就养成了完成任务的心态。这种心态,同样会不自觉的施诸于感情、家庭与工作中。在学校的学习方式、态度,会延伸为个人在社会上的习惯和处事风格。

学习是一种行为,不是任务。行为会触动情感与关系、理解与领会,发生持续的影响。完成任务的学子,有着为别人学习的心态,缺乏热忱。考试后撕书,或者弃置一旁,这是与学问没有建立起生命的联系。

当前的问题,不是学生有没有读经,而是当今的学校设计中隐藏着很多任务。学生、老师、管理者都在完成任务,无暇顾及那些最有意义的部分。教学被课堂制度切割了。这是养不出人才的主因。好比一粒种子,刚埋在土里45分钟,又挖坑重埋。哪有机会生根发芽呢?

课堂设计,是最大的问题。它决定了学习方式和态度。


以各种理论展开的教学,最终会脱离实际。教育理论的过度实施,会令现实失衡、人心紧张。对理论负责越多,对人的关怀越少。那些最该关注的重点都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,课堂制造了冲突。孩子没有时间体验风吹过湖水的律动,风筝在蓝天下的漂流,植物在泥土中发出的气息,以及偶尔与小动物相伴的乐趣;来不及与自然、植物、动物建立联系,便不能养成敏锐和富有情感的人格。

教学注重的不应该是理论指导。事实并没有发生,理论都指向了假设。没有仁爱的气氛、充沛的感情、用心陪伴与即时交流,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关系。

以上都是意识造成的现实,乃至平时说的思想理解,都是意识分别。

一本书看不懂,是不该懂,读上百遍加强的是意识活动,封闭的是心灵。十年后找人解经,从文字上讲通了。这不叫理解。

理解是一种能力,有这种能力,不理解又何妨?能力会作用于事务中。一个书法家、太极拳修习者和高层领导,他们就能互相理解,理解是同一个境界的事,不是文字解释。有未学之学,有未觉幻力,还有知道不知道的态度。有足够的热情,过度到这些方面,就是真实的进步。


一个孩童,忽然会作一首诗,这是宏大的事情。这种创造的活力,比背书、考试、填空,各种有目的的训练,有用的多。他的领会能力理应受到尊重。此时他超越了一切知识、经验和学问,依于灵性展现于世界面前。这种天真的品质,才是教育最该保护的。若是保持这份能量,在生命中涵养激荡,将来就是杰出人才。无论做什么,他的能力足够了。

圣人从没有说过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。让学生过二十年只读书的生活,二十年人性早已定形,进入社会后茫然无措,还得从头学起。自古以来,哪有圣贤是对着黑板、教室成就的?

我希望我的学生,乃至天下的学子,能在伦理中认识责任,在自然中涵养性情,在学习中发觉秩序,在劳作中强健筋骨,在事务中锻炼能力,在求道中得到实证。这种认知要贯穿在一切行为当中。

____选自傅正之《辟谷与教育》